查看原文
其他

趣談粵語,弘揚廣府文化; 論殘體字,完美古今辭海!

狂寅 香港名嘴 2022-10-12

阅读往期:陶傑【妙語】輯錄(B)


光明頂 論殘體字【A】

光明頂 論殘體字【B】


【全部收聽】  http://www.showsee.cn/Radio.html


光明頂 趣談粵語【1】

光明頂 趣談粵語【2】

光明頂 趣談粵語【3】

光明頂 趣談粵語【4】

光明頂 趣談粵語【5】

光明頂 趣談粵語【6】

光明頂 趣談粵語【7】

光明頂 趣談粵語【8】

光明頂 趣談粵語【9】



电脑版 微软播放器 欣赏!




·

ht://.ouu.com/vsowid_XzUMzwNzhtm




【广府文化】:粤曲、粤剧、粤语相声、广东音乐、白话、广府话 ... ...


粤语发音 方可 铿锵有力!)


譬如:欲免向隅、街知巷闻、警恶惩奸、学而时习之 ... ...


譬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平仄吟诗方韵味!


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平)

巴山夜雨涨秋池(平)

何当共剪西窗烛(仄)  此处:国语 烛(平)声韵明显逊色于粤语。

却话巴山夜雨时(平)


(歇后语)


铁木真打仔(大汗“耷”细汗)

牛皮灯笼(点极都唔明)

老公“拨”扇(凄凉)

湿水棉花(冇得弹)

卖鱼佬洗身(冇晒声气)

.

.

.

(光明頂  趣談粵語【6】释义):


孔仲南:“宋末,陆丞相奉幼帝至厓门,兵数十万,皆从中原来也,故粤俗语言,本中土正音,非方言比!”


陶杰:“粤语,本来是中土最古老最正统的汉语,并非方言所能形容,其实,广府话词汇之丰富,历史冲积之沉厚,非其他方言可比,乃普通话之鼻祖!”




“撑粤语”,先要了解、熟悉、掌握粤语后面的粤文化。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和彭志铭的《广东俗语正字考》告诉我们,粤语大学问。


参阅过孔仲南《广东俗语考》和彭志铭《广东俗语正字考》 之人,必定对粤语兴趣非常,欣赏广东话之古雅!


广东人聚居最多的广州,连口头说话也有人舍“我琼”“你琼”而用“我们”“你们”,彷佛那个们字才有文化,日常语法文字,渐渐自我洗抹广东色彩,甚至还不断渗进大量北方俚语,跟特区香港的习惯真是南辕北辙。广州报章,不见粤语字汇,广东色彩便荡然无存。


这是题外话,本文主要想说的,还是从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和彭志铭的《广东俗语正字考》里,惊觉到粤语的“雅”,而非粤语的“俗”。例如广东人说得最多的“畀”字,原来就出自《尔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已注明:“畀,相付与之。”与其说“畀”是俚语,不如说是文言。


我们以为广东话俗在有音无字,显然大错特错了。研究过粤语的专家,都说广东话只要有音就有字,就算这说法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从孔仲南举例,至少也说对了百分九十以上。如细蚊仔“吮”手指,吮是“船”SH的上声,异于“损”S的上声,又是与白话文的“啜”有点相似,却不尽相同。“啜”比较紧不放松,“吮”可松可紧较为灵活,小孩子手指放进嘴里,很少牢咬不放,那是“吮”。“细蚊仔”三字也是粤语一趣,蚊已够细了,还是细蚊,形容得骨子也形容得妙,俗中带雅。


大半世纪以来,大中小学从未认真传授过详细的粤语辞汇,大家误以为粤语有音无字,就只好自我聪明猜度,其中有错出道理的,也就不问本字了,今日就算写了正字,也感到怪怪的不敢落笔,好比看到老太爷的长衫马褂,知道用料一流,就是不敢穿着。


广东人爱讲“威水”,其实它的正字是“葳蕤”。这两个字在《史记》《楚辞》里面都有,“葳”字是一种草木的名字,而“蕤”在后面指的是草木花下垂,两者加起来,形容茂盛,甚至是语式的华丽。故而,“葳蕤”引申为威风等意。


粤语里的“父碌”,正字是“符籙”,指的是莫名其妙地办成了一件事。“符籙”的符,是原来古时候帝王下达指令的那个凭证;“籙”是上天赐祥瑞给帝王,证明你得到天命。“符”“籙”加起来,后来演变为道士驱鬼治病的秘密文书,再后来,就把所有靠运气或者是好像真的是有神鬼辅助的情况,称为“符籙”。


广东人还喜欢用“好劲”形容很利害、很强劲,其实它的正字应该是“好勍”。“勍”,《说文解字》解做“缰”,拉马缰的缰,非常强劲。


还有许多字,如今无法用电脑打出来,也就无法呈现在报纸上,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值得我们欣赏、了解。□宗和

 

粵語與古漢語詞彙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係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

    

《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禦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廣」)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廣」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喫」,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匯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也有另一種看法,指粵語不是漢語,而是百越語。

    

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不過,現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折斷(東西)發音也類似,莫葉切,入聲, ;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裏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一、廣東的歷史。


外省的人大多數不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廣東”,更會有些外省人會奇怪,為何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少數民族眾多的廣東,現在除了在粵北的深山上有一個“瑤族”外,其余地區全是清一色的漢人?為何韶關南雄縣的“珠磯巷”及肇慶封開縣這兩處相距甚遠的地方都被稱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為何近代史上只有廣東人大規模地遷徙外國,並誕生了孫中山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轉折?這些都涉及到漢民族發展歷史上的眾多重大事件,並且是一環扣一環地一直發展到如今!以下詳細講述!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百越”,但也沒有形成“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原已經永遠降服了。於是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南越王”的大將“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征服百越。但這樣的舉措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不久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及後來形成的兩大起*義軍“楚漢雙雄”(劉邦、項羽)可以橫掃中原,最終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史書中記載當年趙佗率領50萬大軍征服百越的過程中,曾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在叢林地區慘烈廝殺。當然,當時裝備、人數、科技水平都明顯占優的秦軍仍然順利地征服了百越。由此開始,現兩廣地區第一次歸屬中原政權。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之後“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秦朝本來命令趙佗帶大軍回中原平叛,但被趙佗拒絕且趁機在番禺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此政權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代。因此當時的主要陸上交通工具是“馬”,但兩廣地區本身並不產馬匹,必須從中原引起,因此社會的發展一直受制於中原。到漢武帝時中原穩定,武帝逐派大軍南下殲滅了“南越國”,自此兩廣地區一直嫡屬於中原政權,也成為了以後歷史長河中,中原漢人的南下逃難的世外桃源。而中原漢人的南下,也最終形成了當今的中國,此是後話。


順便說一句,南越國的第二位皇帝,趙佗的孫子趙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廣州的“象崗山”處被發現且被完整發掘,出土了“金玉璽”、“金縷玉衣”等眾多國寶級的文物。該“南越王墓博物館”是現今廣州的知名歷史文物景點(可以進墓參觀)。


另外,幾十年間就經歷了兩次中原大軍的大規模軍事征服後,原百越的少數民族數量已經大為減少。至於這些“百越諸部”究竟去了哪裏,史書中並無記載。現越南人認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兩廣地區為逃避中原軍隊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為依據荒唐地要求中國將廣東、廣西交還給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戰爭時,當時越軍的口號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誼關吃早飯,打到南寧過春節!”。而中國歷史學家則認為原廣東地區的“百越諸部”是向西逃到了廣西、雲南一帶,而成為了現在壯族、侗族的祖先。


還有,漢武帝收復南越國後,將行政中心(郡)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漢武帝“廣布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封開縣城也是四百年漢朝時期,兩廣地區與中原交往的中轉樞紐,因為被稱為廣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廣東人的由來。


廣東人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占大多數,分布在珠三角及粵北、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就是這一人群,分布於粵東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於粵東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語言:粵語(即廣府語)、潮汕語、客家話。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為何會在廣東出現這三大群體?先要繼續上文的廣東史:


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漢族”。


之後是較短時間的三國演義,再到西晉。期間三國時期統治兩廣地區的“東吳”政權,又重新將行政中心由“封開縣”搬回南越國的首府“番禺”,並改名為“廣州”。自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一直沒再變更名字。


但從西晉開始,漢族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長時間的內部戰亂,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亂”!這場始於宮廷內權力鬥爭的“八王之亂”雖然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而結束,但已經極大地破壞了中原地區,也導致漢民族力量的急劇衰退。接下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趁漢民族衰退而大舉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個知名的戰亂歷史時期——“五胡亂華”!再到後來的“南北朝混戰”,一直到唐朝中原戰亂才徹底結束!


這時中原的漢人已經知道在遙遠的南方,有一塊物產富裕、雖然嫡屬於中央政權但山高皇帝遠的樂土“廣東”!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


  以當時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長途南遷是多麽的艱辛。因此當這些南下的漢人族群在終於翻越嶺南山脈到達粵北韶關南雄縣,不會再受戰亂影響時,就都會在那裏休養生息。但南雄縣畢竟是山區,農業物產遠不及平原地區豐富,所以南遷漢人在那裏繁衍了幾代人後,就又大多會繼續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進而到達最終的遷徒地——珠三角、粵西、甚至廣西東部的平原地區。因此南雄縣的“珠璣巷”又被稱為廣東人的發源地,這與之前提到的“封開縣”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廣東的大的姓氏都在那裏修建了“太公祠”以緬懷帶領族群南下並安葬在那裏的“太公”。


  這一時期在浙江福建一帶的漢人則有部分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語與“閩南語”是同一語系,與作為來源於中原古漢語的粵語不同。


唐朝建立後,中原的戰亂終於平息,漢人南遷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漢語再次重新統一,且廣東地區到唐朝末年其漢語也由漢朝時期的漢語也逐步演變為唐朝的漢語(盡管兩者並無好大區別)。唐朝四百年安穩歲月,也使得前述的來自中原各地的漢人在廣東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廣府人”,語言文化上也趨一致。


另外,這次漢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使得原廣東地區的百越諸部終於徹底湮滅,全部被趕光、殺光。到唐末全廣東就只剩下粵北深山上的一個“瑤族”,其余平原地區全是漢人了。因此廣東的漢人後來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讀音與“越”字相同的漢字——“粵”,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現在的“粵”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的“越”了。


三、廣東古漢語的穩定與中原漢語的胡化簡音


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占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裏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占領,漢語開始胡化,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客家話”了。


而偏於一隅的廣東卻是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以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竹枝詞》為例——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知名的情詩也是古漢語文學的代表作,不直接表達而運用了古漢語內“語意雙關”的表述手法,用天氣的“晴”的有無,來代表男女之間的“情”的有無。在粵語裏“青、平、聲、晴”均是同一個韻母的,讀來完全符合詩詞的韻律美,用粵語一讀就能體會出詩詞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粵語裏“親、人”是同韻母的,符合詩詞的押韻要求。但普通話裏這兩個字就又不同韻了。從這首詩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東人說的也是與粵語一樣的古漢語。


還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詩,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在粵語裏“流、樓”是同韻母的,符合絕句詩詞第二、第四句必須押韻要求。但普通話裏這兩個字就又不同韻了。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古漢族是男耕女織的農耕型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近距離長時間地面對面交談,而當時的“文言文”都是很簡短的,所以需要多達九個音調,這樣保證了大多數字之間的讀音都有差異,從而不會有過多的“同音字歧義”,所以能夠在簡短的語言內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數民族則都是遊牧民族,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是坐在馬背上較遠距離地溝通交談,所以音調必須最少,僅有四個調,這樣才能達到不同音調之間差別很大,讓較遠距離的人都能聽明白發的是什麽音調,但這樣就會導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現。


南宋之後的中原漢語,因為音調大為減少,為避免過多的同音字而嚴重影響到交流的弊端,其解決方案就是增加聲母,即在原來從沒有卷舌音的古漢語基礎上,通過把“z、c、s”三個聲母發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這三個聲母。這就是現在的普通話有卷舌音的由來了。


四、南宋開始的再次漢人南遷與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歷史講述,到了南宋後,中原的漢語已經較漢唐時有明顯區別,音調有所減少。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長時間戰亂,再次引發了中原漢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廣東。這次的漢人南遷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結束。


因為當時廣東的平原地區均已被之前南遷的廣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據,所以這次南遷的漢人只能遷到粵東北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梅縣山區,並被稱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們所說的南宋中原漢語就被稱為“客家話”。後來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動遷徒到臺灣,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遷徒到原廣府人居住的地方,從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後面將會講述。


五、粵語與普通話的最終形成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征,但也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匯。清朝260年的穩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六、廣東史上的“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即“臺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


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來,因為當地客家人的粵語發音將“香港”讀成“康港”。


但遷往粵西地區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當地的廣府人爆發了長時間的暴力沖突。據肇慶、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記載,清朝中後期發生了多次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大規模械鬥,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廣州派軍隊過去才能平息,史稱“土客之爭”。土客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最終以客家人有些重新遷回梅縣、惠州一帶,有些繼續向西遷徒到廣東、廣西交界處,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徹底融入當地廣府人族群而告終,因此現江門、肇慶地區再無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爭”以廣府人勝利結束,但持續了幾十年的械鬥也使得五邑地區的廣府年青人對留在當地感到厭惡。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寧願通過“賣豬仔”賣身去美國、加拿大做華工修鐵路也不願留在當地。在此帶領下,開啟了清末廣東人大規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一下子就“國際化”、“現代化”。這為之後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誕生、以及辛亥革命的發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皇朝後,竟然有大量北京當地的人(無論滿、漢)在故宮前跪拜哭訴,要求皇帝快些回來統治!可見當時內地的人已經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滿清皇朝、實現民主共和的思想與行動。


  該次為推翻滿清皇朝而進行的廣州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歷史大潮及中國現代史的序幕,廣東華僑是這次起義的絕對主力,國民黨也由此創立。並且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同盟會”的眾多創始人也安葬在那附近,連接這些陵墓的路也被命名為“先烈路”!


七、香港粵語的發展與爭議極大的“粵語正音運動”


前面講過,香港在開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但開埠後因為大量廣府人的進入,再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為粵語,港英政府也認同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是標準的漢語。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9年。


1949年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直接的人員與文化溝通完全中斷,香港的發展逐步超過了廣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就更是遠遠把廣州拋在了後頭,兩千多年來廣州第一次不再是兩廣大地區的龍頭老大!自此香港的語言文化發展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廣州的影響。


本來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例如將“恒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即規定電視、電臺,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但之後又有反復。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大量中青年人要忙於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但被廣東省拒絕。無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賓、印尼、泰國引入大量的菲傭、印傭、泰傭,結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後學到的第一種語言竟然是菲律賓語、印尼語、泰國語!於是粵語懶音現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廣泛出現。


這時一個非常重要而具爭議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何文匯”!


八、何文匯與粵語復古音(病毒音)


前文講過,粵語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後,其讀音相比起漢唐時期雖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會會有一定的改變,且改變是以語言的表達更為流暢、清晰為前提的。其權威的發音是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音,其權威的音韻書籍是1979年廣東省出版的《廣州音字典》。


但香港中文大學的何文匯教授並不認同這點,他認為標準的粵語發音應該是嚴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廣韻》的音!例如“構、購”兩字應該讀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應該讀為“素”音,而不是“索”音;“糾”字應該讀為“九”音,而不是“鬥”音等等。


於是他藉著香港政府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制作了一系列的電臺、電視節目,推廣他的復古漢語,並成功讓香港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發音更改為《廣韻》的音。結果粵語產生了兩大流派,一派是廣州話為代表的現代粵語,一派就是復古粵語。


何文匯的舉措引起了包括廣東、北美等地大部分粵語語言學家的反對,並稱其發音是搞亂粵語的“病毒音”。相當一部分的香港語言學家也不認同按照《廣韻》來發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說的都是現代的粵語。因此現在香港是兩種發音並存(但新聞播報則以復古粵語為主),中學生畢業時按規定要用粵語流利朗讀一段文字,也是隨便采用那種發音都可以。


這就是為什麽香港與廣東的電視臺在發音上會有一定區別的根本原因

九、粵語相比起普通話的優勢。


前面已經說過,粵語有聲調更為豐富、朗誦古詩詞時更為符合韻律美的優勢外,更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近義字的區別。


古漢語對於近義字的發音特點是:聲母相同,但韻母不同。這樣近義字的讀音相近但又有區別,才能夠正常表達。


普通話最大的問題是文字完全繼承自古漢語,但讀音卻被“胡化”,從而出現很多常用的近義字讀音完全一樣的情況,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極大混亂。例如“的、地、得”,“做、作”,這兩組常用的近義字,在粵語裏完全符合“聲母相同,韻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粵語的人完全不會搞混淆“的”與“地”與“得”,也不會用錯“做”與“作”。但北方地區的人經常會搞亂這兩組近義字。因此要想漢字能夠正確地使用的話,讓北方的人學一些粵語非常有意義!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粵語裏沒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區的人也經常搞混淆的“z、c、s”與“zh、ch、sh”這三對對應的、卷舌與不卷舌相區別的聲母的正常使用問題。所以粵語的表達往往能夠比普通話更為清晰、明確。


十、總結


綜觀整個廣東人文的形成、發展史。其實質就是中原漢人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斷遷徒、奮鬥的血淚史篇,並由此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史。在此過程中,語言、文字、宗族等是維系著廣府人的最重要紐帶,因此幾乎所有廣府地區鄉村的家庭,屋裏都會擺放一塊紅色底的“祖先牌位”並定期給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廣東人“寧丟祖宗田,莫丟祖宗言。”的觀念也遠比內地要強,粵語成了保留古漢語最好的現代漢語!


  再舉個例:宋詞中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時、幾多”這兩個古代詞匯只有粵語才完好地保存下來,且是日常用語,胡化的普通話根本不會這樣表述的。另外粵語中“愁、流”同韻,但普通話就不同韻了。


  粵語(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話(Mandarin,洋人認為是:滿大人的語言)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即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這是滬語、湘語等其它地方的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廣東人走向世界,粵語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現在粵語除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也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澳洲的第四大語言。因此粵語在海外的地位明顯高於普通話。現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為此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


  相信以後廣東人及廣東文化的發展史,也必將繼續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



这108个字简化后,让人叹息!


1、體--体——没有骨气了。


2、愛--爱——爱已无心。(删除了心字)


3、親--亲——见不到了。(去掉了见字)


4、進--进——走向井里。(变佳字为井字)


5、逹--达——大不幸了。(幸字改为大字)


6、傘--伞——少骨断筋了。(抽去许多伞骨)


7、雲--云——缺了滋润。(去了雨字)


8、昇--升——变灰暗了。(去日字)


9、鄉--乡——成寡妇了。(没了郎君)


10、買賣--买卖——无好货了。(贝字都不见了)




11、聽--听——耳不聪了。(去耳无心)


12、飛--飞——飞不起了。(掉了升高的羽翅)


13、協--协——不合力了。(排挤其他二力)


14、喪--丧——哭瞎了双眼。(去两眼改两点)


15、車--车——无车轮了。(車字中间为车轮)


16、區--区——没品位了。


17、産--产——生不出了。(生字删了)


18、倫--伦——人伦匕首见了。


19、夥--伙——搞单干了。


20、竚--伫——不得安宁了。




21、體--体——没骨头了。


22、來--来——不见人来。


23、質--质——短斤缺两了。(去斤改贝)


24、關--关 ——关不住。(没门)


25、畝--亩——不长久了。(去久字)


26、裏--里——宽衣脱帽了。


27、準--准——没水准了。


28、塚--冢——坟墓没有土了。


29、講--讲——说到井里去了。


30、兇--凶——弃儿丢女了。




31、撃--击——打击不用手了。


32、隊--队——一人代表集体了。


33、陽--阳——阳盛不易了。


34、陰--阴——月亮赶走今日的云。


35、隱--隐——急不可耐,不遮羞了。


36、邨--村——只剩一寸木了。


37、鄭--郑——轻言了。(郑:言重,郑重)


38、郵--邮——走捷径了。(去垂改由)


39、辦--办——办事图省力了。(去掉两个辛苦的辛字)


40、動--动——避重就轻了。(变重为云)




41、勸--劝——劝解没有好话了。


42、參--参——参与越来越少了。


43、壘--垒——堡垒不坚固了。


44、戲--戏——无乐趣了。


45、觀--观——看不到好东西了。


46、歡--欢——不喜欢好东西了。


47、鷄--鸡——变种了。


48、鞏--巩——不扎实了。(鞏:用皮革束缚)


49、聲--声——充耳不闻了。(耳没了)


50、報--报——辛字不报了。




51、藝--艺——才疏学浅了。


52、藥--药——偷工减料了。


53、獲--获——得不到好的狗来凑。


54、夢--梦——林中夕阳没好梦。


55、舊--旧——一天就不行了。


56、蘇--苏——鱼米都被办掉了。


57、開--开——无门可开了。


58、頭--头——脑袋长歪了。


59、奪--夺——抢走好东西了。


60、奮--奋——精神不佳了。




61、態--态——状态太无能。


62、揚--扬——太阳被扬弃了。


63、護--护——没好话说了。


64、擬--拟——没有疑问了。


65、擁--拥——啥都拿来用了。


66、孫--孙——小的都无关系了。


67、竄--窜——非鼠也窜了。


68、壽--寿——命不长了,只有一寸了。


69、號--号——兽中之王排不上号了。


70、嚇--吓——见红色就害怕。




71、喫--吃——想吃就只靠乞讨了。


72、嚴--严——不敢开口了。


73、團--团——求才不专了。(去专改才)


74、幤--币——不敢露富了。(去敞)


75、嵗--岁——太阳落山了。


76、術--术——不行了。(拿掉行字)


77、獨--独——只留虫子了。


78、廣--广——青黄不接了。


79、廟--庙——不朝拜了。


80、應--应——没好心了。




81、壊--怀——胸前不穿衣了。


82、虜--虏——男人被俘了。


83、濁--浊——不嫌虫子脏了。


84、寧--宁——心不静了。


85、實--实——贯彻不了了。


86、靈--灵——灵魂火化了。


87、屍--尸——不死也成尸了。


88、姙--妊——怀的不是人了。(去掉了中间的人)


89、婬--淫——淫荡成水灾了。(女改水)


90、爾--尔——你变小了。




91、馬--马——无鬃无蹄了。


92、銭--钱——货币贬值了。


93、聖--圣——不听不说圣者话了。(去掉耳、口、王,以土代之)


94、瓌--瑰——美好珍贵的东西鬼占了。


95、責--责——责任打折扣了。


96、殀--夭——歹人害怕短命。(去掉歹字)


97、蠶--蚕——冒充天下大虫了。


98、標--标——标准的没方向了。(缺西)


99、樣--样——长久不了了。(去掉了永字)


100、電--电——晴天霹雳。




101、曬--晒——日落西山,还晒啥?


102、闇--暗——立在两日旁,照样暗无光。


103、賢--贤——德行,才能倒退了。


104、禮--礼——礼仪一笔勾销了。


105、勝--胜——胜券无望。


106、勞--劳——劳动不红火了。(两火改为草)


107、戀--恋——假心假意不言缠绵了。


108、義--义——我字不在其中了。


阅读往期:陶傑【妙語】輯錄(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